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

童書的字有時也很難

孩子小手一指,選定心愛書的英文故事書,媽媽便開卷閱讀。剛打開書頁,媽媽便猛然發覺,昨天讀的時候碰到不懂的字,卻又貪睡,忘了查字典,只好硬著頭皮,以拼音的方式,把不懂的字蒙混讀過去算了。心想:又過一關了,怎料孩子一句:讀中文。天啊!讀音還可以拼音含糊了事。用中文說一遍,就是要翻譯。沒錯,翻譯也可以是大致的意譯。但如此差不多下去,孩子的語言能力基礎難以穩固。

即使努力查過字典,當刻記著了解釋。下次遇見同一個字,卻又忘了其字義。於是,想到一個方法 - 把不會的字用字咭記下,再附到故事書上,每次讀前稍作溫習便成。詳細製作過程如下:

 
(1)    找來一張白色字咭,純白字咭較列有橫線的理想,因為大量橫線會令畫面顯得雜亂,媽媽難以在短時間內瞥見所有內容。此外,橫線字咭限制了只能以橫放使用,純白字咭則橫直皆可;
(2)    在白咭頂部寫上故事書的名稱;
(3)    下面則列出各個不懂的字,至於隨後的闡釋,沒有固定的格式。如果不會的只是讀音,便在字後寫上拼音符號。有時媽媽會讀那個字,但不會解釋,你直接寫上解釋即可。這張字咭是寫給朗讀的家長看的,不用太介懷格式,一看便明就是好。補充一點,解釋不一定光是中文,有時中文的解釋太廣泛或太複雜,也可以附以英文,讓家長更能掌握。例如:sulk 的中文解釋是“生氣、慍怒”,但angry 又是憤怒,mad也是生氣,這個sulk字有什麼分別?加上英文的解釋 – showing lasting annoyance,分別就清晰了;
(4)    寫好的字咭,可以用透明膠紙附在故事書上,不應用力使之牢固,以免破壞書本表面,也可以拿下來集體重溫。尤其是從圖書館借回來的書,更要小心處理,用寶貼(blu-tack) 比較好,還書時緊記把字咭拿下來。不過即使留下來,也可以惠及下一位讀者的



有了這方法,以後家長遇到艱深的字,也不用發愁,更不會因為這障礙而減低親子閱讀的樂趣。假以時日,你便可以擁有自己的私人字庫。


最後,我想分享一次準備不足的失敗經驗。 和孩子讀 “The Mixed-up Chameleon” 一書前,我特地翻查字典,以確定 “Chameleon” 中的首個音節。最初我不太確定那音節的發音應為 /kə/(近似car) 還是 /ʃə/ (近似sha),打開字典一看,chameleon 的拼音為 / kəˈmi:lɪən/,確定了首個音節的發音,便放心把字典闔上,高高興興和孩子讀書去了。

日復日,讀了許多遍,孩子很喜歡這本書,chameleon一字也深印腦海。 萬料不到問題原來出在第二音節,我沒有留意,第二節應為/mi:/ (音如me) ,但我卻錯讀成/meə/(音如咩)。後來偶然看見網上有這故事的動畫片段,便和孩子一起欣賞,才驚覺正確的發音原來如此。馬上再查一次字典,的確是我攪錯了。往後,雖然多次嘗試糾正孩子的發音,但他們他然堅持說/ kəˈmeəlɪən/。因此奉勸各位家長,充足的準備是很重要的。至於時間何來?這應該是各位也是我的煩惱,改天再詳談這個題目。

1 則留言:

  1. 感動媽媽的行為,為了小孩去查探,實在令我醒悟!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