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這次要介紹的書,是劉清彥 老師的《閱讀裡的生命教育 – 從繪本裡預見美麗人生》。台灣人喜歡稱呼人家 老師,我總聽得有點發麻的。香港人的概念中,老師就是在學校任教的職員。其他的人,很少這樣會這樣稱呼。但讀完了這書,加上在網上看過劉 先生的訪問片段,我由衷的把他稱為老師。
這書的主旨也是介紹童書,但有別於一般買藥式的推銷,和專家式的技藝探討,這書更傾向於經驗與分享。作者挑了一些他認為是重要的美好生命特質,推薦幾本有相應主題的繪本。那些繪本的共同之處,是全都是傳記性質,或是根據真人真事編繪的。作者一直在主日學任教,每週跟孩子分享故事,在文章裡也紀錄了孩子讀完繪本以後的反應和想法。孩子的對話,讓整個分享變得有趣立體,但這種寫作方式也有它困難之處,容易叫作者身陷兩難,但劉 老師處理的很好,恰到好處,讓讀者讀得很爽。
是什麼兩難那麼嚴重?紀錄孩子的對話不難,孩子的童言也很有趣,但如果太忠於原來的對話,文章內容很容易偏離迷失。到頭來好像兒戲一場,沒了焦點。另一難是,在紀錄孩子的對話的同時,少不免會提及作者的反應和感想,這通常會反映作者的功力。讀過一本由幾個故事媽媽合編的繪本介紹書,書中提及孩子幾次打斷故事媽媽,提出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,那個媽媽紀錄了自己的反應,就是把手指放到唇上,「噓」了一聲,叫孩子安靜下來,讓她完成餘下的故事。這做法其實無可厚非,也是正常的班房規則。但讀者就是盼望看作者能變出什麼花樣來,媽媽的答案,誠然讓人有點失望。
不能不提,是劉 老師的背景:家中四個男孩一個小妹,他排行第三,自幼怕羞怕說話。二哥一次交通意外身亡,對家人對他帶來極大衝擊,但更突顯劉媽媽堅強的信仰力量。二十四歲那年,在大學新聞系考第一名的劉 老師,正值出國進修之際,發現自己患上頑疾,開始長達十多年的治療。期間他氣喪過,懷疑過,最終還是選擇順服上主的安排,也好像是注定一樣,機緣巧合之下進入了台灣的童書界,以自己的文字為兒童服務。劉 老師經常說:「每個人也有些大山要跨越,大山之後,會是另一番風景。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