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

繪本的內在邏輯

繪本中的圖畫不只是可有可無的插畫,而是配合文字,共同訴說故事的一連串圖像。因此,圖畫之間多有連貫性,甚至讓人光看圖畫,已能大致讀懂故事情節。讀郝廣才著的「好繪本,如何好」,把繪本中的圖畫比喻為電影的分鏡,真妙。

如電影一樣,繪本的構圖、鏡頭運用、色調,都是用心經營,務求讓讀者進入繪者建構的世界,從他預設的視角看事物,從而開啟讀者情感之門,醞釀情緒,讓讀者從心而發的感動。不同的是,電影有聲效、有音樂,篇幅也較長,能有較多空間輔排伏線。相對繪本大多以32頁為標準,扣下封面、蝴蝶頁等,只有12跨頁,或24單頁。空間之少,對繪者來說,完全是個挑戰。每一個細節,也是精心安排。每幅圖也為下一幅圖作準備。或用暗示、或以關聯,環環緊扣,達至故事的高潮。

聽來真有點煞風景,繪本不是充滿想像創意的嗎?講求計算、精準,這是什麼話?請問:你有沒有看過一齣電影,每一個畫面也完美得另人心動,但看完電影,你沒半點感動,甚至不知它在說什麼?就是這個道理,重創意,也要按法則。就如賽車,要跟賽道走,遵守比賽的規則,但車手不會因此喪失展現身手的機會。

郝廣才著的「好繪本,如何好」中亦曾提過,繪本的成與敗,早在layout的階段已見端倪。再好的創意,也要靠技藝,才能化構思為實物。

我則喜歡用「繪本的內在邏輯」來形容。繪本的作者,邀請讀者進入他建構的繪本世界。這個世界,即使天馬行空,也必須有部份源自生活,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。一些人所共知的常理邏輯大多派得上用場:例如,有日光的時候是白天,黑暗的天色代表晚上。也有些是較隱含的邏輯,如早前提及「要不要」一書中的動線。最後,是一些作者另加的邏輯,如「吃掉黑暗的怪獸」中,繪者在版面上設定了隱形的軸線,當主角頭往右傾,便代表憂慮不安;反之當頭向左的時候,便顯示心靈平靜詳和。最後的一類是該書獨有的內在邏輯,雖沒有在文字中說出來,但卻形成書中統一的風格,讓讀者看得舒服,更容易領略到當中的脈絡,投入故事的發展。

讀者或許不懂描述繪本中的技藝,但繪本的內在邏輯,就如我們在嗅空氣一樣,我不能告訴你空氣中有多少二氧化碳、二氧化硫,只是吸了一口,我就可告訴你,空氣是污濁還是清新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