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

要不要

要不要這本繪本,封面是個蓄「爆炸頭」的小朋友,置在版面中央,神情有點奇怪,手好像在抓頭。他身後有很多由小至大的黑色圓圈,活像老樹年輪般。這個小孩看來頗煩惱。再翻到蝴蝶頁,全版畫滿了男孩的頭像,各有不同的表情,但普遍是不開心的表情。究竟這是個怎樣的故事?




在樹林裡面有條村莊,裡面住了一個名叫「要不要」的小朋友,做是總是猶猶疑疑的,什麼也做不成。內頁的第一頁,繪出樹林村莊的全景,「要不要」置身最近讀者的一間屋內,把頭探出窗外,一臉茫然。畫中有幾間小屋,順山而建,分佈於山路兩旁。山路明顯把村莊分成兩半,「要不要」置身的左邊比較疏落冷清,大路好像把「要不要」從群體中割裂了出來,加上「要不要」處身下方的位置,似乎暗示了他在村子裡不受重視和歡迎。


接下來故事講述「要不要」每天由睜開眼開始,便為要不要起床、要不要摳眼屎、吃早餐時該先吃什麼、穿這件衣服還是另外一件等等的事情而躊躇半天,直到一天,他又在家裡磨蹭,村裡只剩他一人,突然樹林起火了,「要不要」還猶豫應不應喊叫。就在他想來想去的時候,大火蔓延開去。村民回來時,都很憤怒,怪「要不要」猶疑累事。於是,「要不要」帶著歉疚,決定往鄰村找果斷爺爺解決這個問題。


這裡想說說「動線」這個概念。大多的繪本,均是將右面的書頁往左翻,即過去的在左,未來的在右。原來這也隱藏著人物動線的原理,人物向右行走進發,多是離家往他方;向左多是回家的動線。「要不要」離家尋訪果斷爺爺,就是面向右方走的。

回到故事內容,「要不要」探訪果斷爺爺的過程中,有兩種途徑過河、六條路通往果斷爺爺的家、五種方法踏過果斷爺爺家門前的石板。「要不要」通通也決定不了,但後來發生了一些突發的事情,例如遇上要他領路的老婆婆等,不知不覺替他決定了走向。終於得見果斷爺爺,果斷爺爺拿出他的「決定三寶」–硬幣、樸克牌和骰子。當事情有兩個選擇時,便使用硬幣。有五個選擇時,便用樸克牌(應該是韓式的,繪本原著乃韓國作品)。六個選擇時,則用骰子。如果超過六個選擇,就要聽從心裡的聲音,因為心裡大概早有答案。

「要不要」於是帶著愉快的心情,懷著令他果斷的「武器」,返回村子。看!這裡的「要不要」的動線是由右往左走的,正是回家的動線。

故事發展下去,村民看見「要不要」果斷地穿上圍裙開始做飯,無不驚訝。及後「要不要」再施展了快速決定事情的能力,看見他脫胎換骨,大家也很高興。「要不要」最後邀請了所有村裡人來喝湯,大家就歡天喜地的圍在一起喝「要不要」煮的湯。



家長請注意:
(1) 相信很多家長,都曾經因為孩子慢吞吞下不了決定,急得像熱窩上的螞蟻。跟孩子讀這書,孩子通常也會會心微笑,很有認同感。我跟恩祈讀的時候,趁機加鹽加醋,加了他最愛磨蹭的事兒作內容–「選衣服的時候,『要不要』在想:穿車王好呢?還是巴斯光年好呢?」,孩子聽了,不禁笑起來。家長們也可以試試,諷刺一下他們的「惡行」;
(2) 故事中以硬幣、樸克牌和骰子來決定事情,我並不完全認同。生活中有很多選擇,各個選擇大多有其利弊,亦可能會受個人性格限制,而局限作出某種選擇。總不能不作分析,聽天安排。教會孩子分析的技巧,讓他在多變的人生旅途中,作較明智的決擇,減少日後後悔的機會。如此說來,莫非此書無甚閱讀價值?非也。事分大小,日常生活中,也確實有些小事情,沒有什麼大影響,卻令人躊躇不前的。那些事兒,以擲毫、擲骰的方式來決定,亦無不可;
(3) 書本介紹了「可能性」的概念,舉列出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的可能性,是不錯的附加價值;
(4) 此書能於公共圖書館借閱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