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

多角度思考在教養中的重要性

有孩子以前,從來沒想過教養孩子是這麼困難的一回事。成年已久的父母,早就忘了自己童年時曾經為父母帶來過多少煩惱,也總是想不通:為什麼孩子老喜歡把飯含在嘴裡好久好久?為什麼那麼討厭洗臉刷牙?為什麼總像聽不見父母的叫喚?為什麼睏了不是睡卻要鬧別扭?為什麼會因為一點小事而大鬧情緒?為什麼家長講了一遍又一遍的事孩子還是記不住的……

現在的父母,上的家長課越來越多:6A的力量、9型人格、為孩子立界線、不向孩子說「不」、傾聽孩子、遊戲治療、多元智能、資優培育、虎媽培育法、哈佛孩子教養法、NLP課程、皮紋學、兒童心理學、N類管教模式 ……家長東奔西跑求教子良方,希望更了解孩子。專家教的方法,聽的時候,茅塞頓開,像在大海中找到了救生圈,心想終於找到教好孩子的妙法。沒錯,一次管用、兩次管用,怎麼第三次就失效了?家長頓失依靠,再找下一個專家,沒完沒了。

一次參加孩子學校舉行的講座,由腦基礎教育學會的Ricky Chan主講,主題是「認識兒童腦部發展」。講座在學校禮堂舉行,參加者有數百人。按以往經驗,這類大型講座中,講者與受眾鮮有交流,氣氛大多沉悶。這次的主題還要是「腦部結構和發展」,內容肯定複雜難明,怎料講者使用了合作學習,以活動形式介紹的腦部結構,然後由家長以小組形式,測試對方所學,一起分享意見。這種學習方式的好處是:讓參加者的腦袋一直處於活動狀態,有別於坐定定的單向接收。此外,家長主要在小組中分享,而非公開答問題,免除了害怕答錯問題引至尷尬的憂慮,更能放膽表達。兩個多小時過去了,大家一點也不覺累,家長們均表現得十分雀躍。事隔多月,我還能大致記起當日所學。

後來我參加了腦基礎教育學會每月舉辦的家長座談會,參加的家長會提出自家孩子的行為問題,或管教孩子時遇到的疑難。說來有趣,家長提出來的問題其實大同小異,能解決一位家長的困難,也就是造福了其他的家長。有別於一般的權威專家模式,Ricky 一開始時並不會發言,取而代之時由家長以小組形式討論,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法,再由發問者判別哪個方案比較合適。不用不知腦好壯,平常仰賴權威提供教養貼士的家長們,突然重拾主動權,搖身一變成為別人的顧問。討論時間結束,幾組下來,已有十來個解決方法。老實說,有些組別提出的方法,我是從來沒有想過的。教養孩子,從來不是一條直路,你有政策,孩子也有對策。要是家長想法具彈性,這路不通走那道,總會嘗試到一種適合自家孩子的方法。

方法有很多,怎麼判別哪個才是好方法?不同理念不同派別,人言人殊。接觸了腦基礎教育後,發現腦袋不就是最好的指示器了嗎?神秘的腦袋,到現在人類也未全然了解。但至少,這是一門科學。科技能讓人窺見腦部發展的情形。我們學習的知識、學習的態度、性格全都儲在這小小的一塊上。家長管教的時候,不就應該好好衡量,管教的方法對小孩子的小腦袋有什麼影響嗎?例如,歡樂的氣氛和鼓勵,可使腦部產生化學物質多巴胺,使孩子感覺愉快。但責罵則增加皮質醇和腎上腺素,使孩子緊張,長遠會影響記憶力和情緒,令孩子變得怕事、不敢創新。

有時候想,家長的行為和對孩子的態度,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。每想到這裡,心裡總有種沉重的感覺,有如走在鋼線上,甚至會裹足不前。在教養學問的大海中,現在看到了方向。願家長們互勉之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